1948年的隆化,硝烟弥漫,年轻的爆破手董存瑞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数年后,一座纪念碑即将矗立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人们希望用最崇高的敬意铭记他的壮举。然而,题词人选却成为一个难题,一段关于敬意与智慧的感人故事,就此展开……
1956年,隆化县因即将建成一座纪念董存瑞英勇牺牲的纪念碑而笼罩在庄重氛围中。陵园的方方面面都按部就班,从选址到碑石材质和雕像造型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但一个关键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究竟该请谁来题词?写什么内容?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如何恰当表达对英雄的敬意,也让全县人民都感到牵肠挂肚。
筹建纪念碑
1948年5月,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在隆化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年轻爆破组长董存瑞在枪林弹雨中,不惜牺牲自己,为部队打开了前进的道路。
他为了炸碉堡不惜牺牲自己,这英勇举动让人难以忘怀。为了永远记住这位英雄,隆化县打算为他竖立一块纪念碑。
山坡上风景如画,这里成了陵园的理想选址,从这里望去,整个隆化城尽收眼底。
这块碑石用上了顶级的汉白玉,白得透亮,完美无瑕,就像英雄那般纯洁。雕像做得非常逼真,重现了董存瑞炸碉堡时的英勇身影,让人感觉好像又回到了战火纷飞的战场。不过,尽管一切都准备好了,就只剩下题词这个环节还没定下来。
大家伙都觉得,给纪念碑写题词得找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来,这样才能真正表达出对董存瑞的敬仰。想了好久,领导们最后商量着要请毛主席给董存瑞题个词。
那时候,得到毛主席的题词不仅是一种巨大的光荣,更是对英雄行为最大的认可。毛主席以前给张思德、刘胡兰等英雄题过词,激励着全国人民向他们学习。董存瑞的故事也让人非常感动,所以隆化县的百姓都特别期待毛主席能为董存瑞题词。
冀兴坡,这位负责建纪念碑的干部,肩负着全县人民的期望,踏上了去北京的征途。他心中充满了希望,盼望着能请到毛主席的题词,让纪念碑更加熠熠生辉。
冀兴坡一到北京就赶紧把报告送到了中南海,里面反映了隆化县人民的心声,之后他就开始不慌不忙地等着消息了。
日子过得飞快,冀兴坡的心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来回跑了好多次到民政部去打听,可每次都被告知:“同志,您先回去吧,再稍微等等,领导那边还没批下来题词。”
冀兴坡心里急得不行,因为隆化的陵园建设马上就要完工了,就差把题词刻到碑石上了。
这题词一直没动静,他明白毛主席工作超级忙,也就只能耐心地等着了。
冀兴坡在北京的日子过得好慢,每天都提心吊胆,生怕自己的任务搞不定。他老是对自己说,毛主席工作多忙,得给他点时间想清楚,所以得沉住气,耐心点。
意外的题词
冀兴坡第五次踏进民政部,终于等到了结果。那位姓郑的领导热情地接待了他,面带微笑,递给他一张A4大小的纸,风趣地说:“这下应该不用再来了吧?”
冀兴坡心里一乐,觉得这应该就是毛主席的题词。他赶紧在衣服上抹掉手上的脏东西,小心翼翼地接过了那纸张。
他激动地翻开一看,上面写着“舍身为国,永垂不朽”,这八个字精妙地总结了董存瑞的英勇事迹,让人深感敬佩。但当他看到落款时,心情却突然沉重起来,因为写的是“朱德”,而非他期望的“毛泽东”。
“这怎么是总司令写的字啊?”冀兴坡惊呼,“我们本来是想请毛主席题词的,这下可怎么向全县的乡亲们交代呢?”
郑领导赶紧解释说:“毛主席听说这事后,对隆化县的提议很赞同,但他觉得亲自题词不太妥当。”
“这怎么不合适呢?毛主席不是还专门给张思德和刘胡兰同志题过词吗?”冀兴坡不解地问。
郑领导缓缓地说:“毛主席觉得刘胡兰是老百姓,董存瑞是战士,所以写题词就应该是朱德总司令来做最恰当。”
主席的智慧
听这么一说,冀兴坡马上明白了。毛主席想得真周到,既认可了董存瑞的英雄壮举,又对朱德总司令的军职表示了尊重。
冀兴坡带着那则题词回到隆化县,他把事情来龙去脉都跟县里的领导和村民们说了一遍,听完之后,大家都对毛主席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
“主席这题词真是太棒了!”老乡由衷地说,“它不仅是对董存瑞英雄壮举的赞扬,还充分体现了对咱们军队的敬意!”
另一位老乡激动地说:“毛主席想问题真是全面周到,让朱总司令来题词,更能凸显董存瑞军人的荣耀!”
永恒的纪念
董存瑞纪念碑终于完工了,上面刻着朱德总司令写的“舍身为国,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八个字不仅是对董存瑞的至高赞美,也一直激励着后人勇敢地向前迈进。
这个简单的题词看似平常,但其实反映了毛主席的深谋远虑。他用自己独特的政治眼光,既向英雄致敬,又保护了军队的形象。
这事儿不仅看得出领导的大度和格局,也显示了咱们党和人民对英雄的敬重。董存瑞的英雄故事还有这寓意深刻的话,肯定要永久留在历史的大石头上,给我们继续奋斗的力量。